同行法门寺遗珍(五)皇家金银

  • 首页
  • 产品服务
  • 名师名家
  • 你的位置:中青旅安徽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产品服务 > 同行法门寺遗珍(五)皇家金银

    同行法门寺遗珍(五)皇家金银

    发布日期:2022-08-17 02:19    点击次数:165

    图片

    法门寺出土文物中,有121件组金银器,20件琉璃器,16件瓷器,12件石质文物,16件铁器,19件漆木杂器,约400件珠宝玉器,700余件丝织品。

    这些文物中,3件组列为禁止出境文物,99件评为一级文物,是目前国内出土文物中一级文物比例最高的,堪称大唐珍宝。

    图片

    法门寺文物等级如此高,是因为这些东西大多来自唐皇室,特别是唐懿宗、僖宗父子,还把自己的御用生活用品也供奉到地宫中。

    这些能明确代表唐代皇家和宫廷生活的器物,在地宫里尘封了千年,一经出土就成为了隔世的遗珍瑰宝。

    图片

    更难得的是,唐人用一块石碑把所有东西全列了出来,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千年后的人可以与出土文物一一对照。

    这块物账碑简直是考古人的天赐神物,因为很多考古人努力了一辈子都说不清他研究的是什么,而这块碑能出多少篇核心期刊啊。

    图片

    在121件组金银器中,除一部分是唐皇室专门打造的供养器和法器,大多是唐皇室日常使用的金银生活用器,品类众多,做工考究,等级极高,而且成组配套。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近百个王朝,各朝宫廷集中了时代精华。但此前我国仅在北京故宫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宫廷生活用品,法门寺出土的唐皇室金银器再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宫廷生活,更具历史价值。

    图片

    唐皇室的日用金银器,主要包括容器、熏香器和茶具。

    首先看容器,有盆、盒、波罗子、碗、碟等。

    图片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盆上铭文记载原为唐皇室用品,后由唐僖宗供奉给佛祖,安放在地宫后室中部,两旁还各有一个盛水的阏伽瓶,可能是被僧人用于浴洗佛像。

    图片

    这个大银盆重6265克,是目前发现唐代金银盆器中最大的,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纹饰工整细腻,制作精美,特别是盆壁内外的装饰花纹完全相同,犹如透雕而成。

    图片

    下面两张拍自2019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天长久》展览。

    盆壁分为四瓣,每瓣内錾两个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双鼓翼鸳鸯立于莲花之上,两两相对,栩栩如生,有浅浮雕的效果。

    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为唐代的浙西道,在今天江苏镇江,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

    图片

    由此可知这批金银器是晚唐时在南北方分别生产的,彼此间的风格差异较大,而南方金银器制作更为精美,超过了同时期北方产品的工艺水平。

    这大概与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停滞,南方经济兴旺发达相关。从这个时期起,北方的GDP就开始干不过南方了。

    图片

    法门寺地宫一共出土了6件金银盒。

    鎏金双凤衔绶纹圈足银方盒,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个字,盒底还錾有“内府”二字,因此这是曾由皇帝御用并由他亲自供给佛祖的。

    图片

    这张拍自2018年国博《大唐风华》展。

    银盒的制作工艺与何家村出土的众多金银器一样,在底部内外都有同心圆圈,应该是某种车床车出来的,说明唐代高级手工坊里合作机械加工已经很成熟了。

    图片

    盒盖上的几个字,除了最后一个"赐"字保持繁体, 世纪佳缘官网“随”、"御"二字跟现在的简化字一样,而不是写成“隨”和“禦”。要不是考古出土的,恐怕又要说不清了。

    其实在物账碑里也出现一些简化字,是晚唐时期的俗体字,说明汉字一直在进行着由繁到简的演变。

    图片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盒盖中心錾有两只腾跃的狮子,当年应该作为食盒。

    图片

    唐代前期疆域广阔,是唯一统治过中亚的中原王朝,更曾与阿拉伯帝国相接。所以盛唐时中原人见过西亚的狮子。但中唐后狮子少见了,做出来的狮子也就慢慢像狮子狗了。

    图片

    鎏金银粉盒,出土时盒内仍有香气的粉状物,应该是唐宫里女性用的银粉盒。想想唐三彩中那些抹着大白脸的女俑,唐代上层女性应该是不带粉盒不敢出门的。

    女性用品供奉进了佛教地宫,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正是佛教的“涂香供养”,涂香表示持戒,表明脸上脂粉可以隔除尘垢。

    图片

    鎏金卷荷叶圈足银羹碗子,鎏金四出花纹银箸。皇家吃喝用具都是银器,是为了试毒吗。

    图片

    银器应该只对以砷化物为主要成分的砒霜有反应,想想中国悠久博大的毒药传统,特别是“一日丧命散”、“含笑半步颠”这样的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良药,恐怕用银餐具也不大管用吧。

    图片

    物账碑上管这个叫波罗子,根据质地现在的学名叫鎏金壶门座银波罗子,共出土了2套10件,应是用来装水果或糕点的套盒。

    以前曾出土过五代和宋代的瓷质套盒,但唐代的和金银的波罗子,只有法门寺的这一套,而且知道了唐人称其为波罗子。

    图片

    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小银碟,共出土了10件。

    与何家村出土的鎏金银盘相比,法门寺的小银碟制作更精致,但气势上差多了。

    图片

    唐皇室日用金银器的第二大类是熏香器,主要有香炉和香囊。以炉熏香原为美化和卫生,后来成为奠天祭地、尊宗礼祖的礼仪。法门寺地宫中发现9件熏香器和成组香料,产品服务物账碑也记载有用乳头香、檀香、丁香和沈香做的香山。

    这是2019年在法门寺博物馆拍的,一件件皇家香炉把博物馆大展厅塞得富丽堂皇。

    图片

    这是2017年在法门寺博物馆拍的。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和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是目前已经知唐代香炉中最宏大的,位于展厅正中,极具震撼力。

    图片

    这是2010年在法门寺文化区合什塔下的陈列厅拍的。

    香炉底有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及朵带鐶子,全共重三百八十两”,为唐懿宗供奉,当年就放在后室的八重宝函右侧,直接为佛祖真身舍利供香。

    图片

    2019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天长久》拍的。

    银熏炉由炉身、炉盖组成,盖面隆起,底沿饰一周莲瓣纹,上有五朵莲花,花蔓相互缠绕,每朵莲花上有一龟回首,口衔瑞草,下层莲瓣镂空便于香气溢出。

    图片

    炉台呈五瓣葵口,下有五只独角天龙兽足,以销钉铆接绶带盘曲而成的朵带环于两足之间的腹壁外。

    图片

    这是2018年在国家博物馆《大唐风华》展拍的。

    香炉和炉台制作繁复精湛,而且熏炉、炉台成组配套出土尚属首次。因此凡是跟陕西或唐朝有关的展览,都要把它请过去。

    可惜是用手机拍的,痛心疾首啊。

    图片

    象首金刚五足铜香炉,放于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室白玉灵帐前,通体鎏金,炉盖面镂空,盖顶莲台上一个人身象首的金刚手捧宝珠跪拜,非常精美。

    图片

    人身象首金刚,又名欢喜天,身披绫带,双手合捧一宝珠,应为密教造像,来源于天神毗那夜迦。因此,这件熏炉应该是地宫为供养佛指舍利而布设的密宗曼荼罗中的重要法器。

    图片

    高圈足银香炉,置于地宫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后,垫在一个漆盒上,盒里就是解开千古之迷的秘色瓷盘碗碟。出土时盖面贴“大银香炉臣杨复恭”的墨书签封,看来唐人称其为大银香炉。

    也有研究认为,此炉可能与茶具有关,是煎汤烹茶的银风炉。

    图片

    鎏金鸿雁纹壶门座五环银香炉,炉盘敞口,炉座为覆盆形,腹壁有五个镂空壶门,下部各突出一莲蕾,壶门间各錾一只鸿雁,衬以蔓草,鱼子纹地。

    这个香炉总觉得哪有点别扭,看了半天才发现少了盖子,所以看上去像个火盆。不过当年可是放在地宫后室八重宝函的左边,与银炉台一左一右,宛如佛祖两侧的迦叶和阿难。

    图片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也是一种专门用来盛放香料的香具,多与香炉配合放置,一般以成对的形式一左一右置于香炉两侧,法门寺就出土了两只,物账碑中也记载“香宝子两枚,共重卅五两”。

    图片

    既然是人物画香宝子,就放大了来看看,画面很清晰的表现两名僧人正在气定神闲的弈棋,旁边一个文士装扮的观棋人似乎对棋局更着急,也许这就是入世者和出世者的区别吧。

    图片

    这一面似乎是一位飘逸的仙人正在仙境里赋琴,两只仙鹤随缕缕仙音翩翩起舞。

    图片

    长柄银手炉,唐代电影电视片里,皇帝皇后出场时,走在最前面的两名宫女手持的就是这个。

    图片

    博物馆里介绍叫银灯,就是唐宫中陪伴白首宫女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的油灯。

    不过,物账碑里称为“香炉一幅并碗”,考古人员的报告中也称为素面银香炉并碗盏,应该也还是焚香器。

    图片

    物账碑记载,唐禧宗供养“香囊两枚,重十五两三分”。在地宫后室里正好发现了两个香囊,一大一小,这是唐代皇帝在宫廷使用熏香器的明证。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重547克,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唐代香囊。

    图片

    鎏金雀鸟纹镂孔银香囊,这是那件小的,应该是随身挂在衣服上的,而大的那个应该是挂在帷帐上的。

    香囊里有与现代陀螺仪原理相同的平衡装置,把香料放进去点着,香气从镂空处溢出,既香熏又醒脑,而且怎么晃都不会把香灰散出来。

    图片

    在法门寺之前曾出土过一些金属制的香囊,最著名的就是何家村的那件,但当时怎么也不会跟香囊联系上,而称为熏球。直到法门寺出土相同器物,而且在唐人写的物帐碑上点明叫香囊,这才知道唐代的香囊原来是金属做的。

    图片

    其实,弄清香囊的真实模样后,专家回忆起唐代文献上确实有对香囊的记载,而且明确说是由金银制成,专供贵夫人用,怎么摇摆都不会把火星洒出来。可惜这些记载与人们的常识看法太不同而被忽视了。

    图片

    银香案,物账碑上称为香案子。

    看看唐朝人对器物命名,钵盂子、香案子、波罗子、香宝子、羹椀子,全是子,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瓶子、盘子、盖子、筛子,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图片

    关注我们



    TOP